【育兒心得】學習意識需從小培養 小學沒有功課是好是壞?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8/23 17:02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2

分享:

分享:

功課只是學習方式之一種,還有很多其他方式如練字、閱讀、去博物館等。

子女進了一間完全沒有功課的小學,六年下來,到底情況怎麼樣呢?同事告訴我:如果讓她再選,不會安排兒子進這樣的小學。教育總是這樣,在蹺蹺板兩邊尋找平衡,功課太多與完全沒有功課,都不是好的選擇。

孩子進入小學可以完全沒有功課,但不能完全沒有放學之後的學習意識。如果學習意識與學習習慣沒有建立起來,功課就成了最直白的任務,能讓孩子坐在桌子前,磨練自己的耐性和思維能力。同事形容自己的感受:

孩子回到家,甚麼也不幹。一開始覺得挺開心的,到了小學四年級還沒做過功課,就開始擔心了。似乎只有送到補習班去,要不然沒有別的辦法。

學習是頭腦與身體共同完成的事。只是頭腦靈活,但身體完全沒辦法坐到桌子前面,或者寫了幾個字就覺得頭暈腦脹,那也無法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。很多小學沒有解決的問題,到了中學就太遲了。

我留意到很多中學生都缺乏控制身體的意志力,小動作特別多,甚至身體上的坐不住反過來影響了他們的專注力。頭腦與身體能同步進入學習模式,非一日之功,要從小培養,也不能過分依賴老師和學校的作用。

即使沒有功課,也應該有學習。現在很多學校不再用「功課」這個詞,而是換成了home learning,強調功課只不過是學習方式之一種,還有很多其他方式,包括練字、閱讀、砌模型、去博物館、交談等。

孩子從學校回到家中,家長也有責任延續學習模式,讓孩子每天都有一些讀讀寫寫的時間,與玩耍休閒平衡,動靜結合,使學習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。

文章刊於《經濟日報》(收費閱讀),專欄「 微光集」,原題為「沒有功課」

撰文 : 林瑯